大山深處的職業(yè)撿菌人 每年工作兩個月收入上萬
撿菌
聞香而動的兩三個月
全村男女老少上山撿雞樅
7月16日凌晨4點,天還沒亮,西昌市磨盤山鄉(xiāng)鐵匠村的村民嚴明毅早早起床,準備進山撿菌子。他打著電筒走出家門,提著籃子、背上背篼,走在濕漉漉的山路上,“最近一段時間雨水多,正是撿菌子的好時候。”
豐富的野生菌資源產(chǎn)生了一門新的職業(yè)——撿菌人,嚴明毅就是其中之一。“現(xiàn)在村里撿野生菌的人特別多,每天至少上百人,男女老少都在撿,場面十分火爆。”因此,嚴明毅每天很早就出發(fā),希望能比別人多撿一點。采菌的地點可近可遠,但要采到好菌,就得走遠路,“最遠的地方要走一個多小時。”
樹林里彌漫著水霧,給人涼颼颼的感覺,嚴明毅打著電筒行走,像找尋丟失的繡花針一樣,不時還會遇到其他的撿菌人。走過一座座山頭,一直到天空泛白、太陽東升,嚴明毅的主要目標是找雞樅,價格比其他雜菌高幾倍甚至十幾倍。
我國食用雞樅有著悠久的歷史!侗静菥V目》《通雅》等古籍也都有記載。雞樅有許多不同叫法,《七修類稿》稱雞宗,《五雜俎》稱雞蹤,《滇南新語》稱雞樅……此外,民間還有傘把菇、白蟻菇等眾多俗稱。
嚴明毅說,雞樅多生于白蟻巢之上,其實雞樅出土是有規(guī)律的,同一個雞樅窩穴,每年都會在相近時間內(nèi)拱土生出,有經(jīng)驗的人找雞樅,都不會滿山亂跑,“有雞樅的地方會有一種香味。”
每當撿了雞樅后,嚴明毅總會小心的覆土,將雞樅窩穴重新蓋住,“用鐵器(如鋤頭)容易挖得太深,把深處的白蟻窩巢挖壞了,白蟻族群就會死亡或者移居搬家,沒有白蟻培育,下一年,這個雞樅窩就不會出雞樅了。”
直到早上10點過,嚴明毅才停下腳步,這一趟的收成不錯,撿到了7斤多雞樅,還有一些雜菌。新鮮的菌子最好賣,嚴明毅匆忙將7斤多雞樅拿到市場出售,一共賣了400多元。嚴明毅說,他撿雞樅賣已經(jīng)10多年,每年撿菌子大約兩個月,多則收入1萬多元,少則八九千元,“今年已經(jīng)賣了6000多元了。”
這段時間,涼山的很多村莊都掀起了撿雞樅的熱潮,數(shù)以萬計的人上山撿菌。
老王是涼山德昌縣人,他也是一名職業(yè)撿菌人,他撿菌已經(jīng)10多年,這已成為家里主要收入來源,“每年我們村里至少幾百人出動,山上到處都可以遇見熟人,站在山上一喊,四面八方都有人答應。”老王說,每年兩三個月的時間里,撿菌人少則幾千元收入,多則兩三萬元收入,“一個月賺上萬的也有,但是是少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