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美男子蘭陵王高長恭的生平記事
1.(543――573)蘭陵王高肅,字長恭,南北朝北齊渤海人,北齊文襄皇帝高澄之子,北齊的始祖是高歡。北齊乾明元年(公元560年),高肅被封為徐州蘭陵郡王,史稱蘭陵王。據《北齊書》、《隋唐嘉話》記載,蘭陵王勇武而貌美,“白類美婦人”,“貌柔心壯,音容兼美,”即貌似婦人不足畏。因此,他命人制作了一些猙獰可怕的“大面”,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鬼臉,每逢出戰(zhàn)時,戴在臉上,使敵人心驚膽寒。公元564年,在與北周的一次沖突中,北齊屢戰(zhàn)屢敗,最后被包圍在邙山(北齊首都洛陽西邊),眼看就要全軍覆滅。這時,臨危受命的蘭陵王戴上“大面”,身披鎧甲,手握利刃,率領五百精騎,奮勇殺入周軍重圍,勢如破竹,周軍大敗。史書記載:周軍“丟棄營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戰(zhàn)”。蘭陵王十分關愛戰(zhàn)士,“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邙山大戰(zhàn)”使蘭陵王聲名遠揚,皇帝加封他為尚書令。為歌頌蘭陵王的英勇與善良,將士們創(chuàng)作了《蘭陵王入陣曲》在皇帝舉行的宴會上表演,武士頭戴面具,扮作高肅指揮、進擊、刺殺之狀,甚是雄壯。這種頭戴面具、載歌載舞的形式,后被戲劇引用,并逐漸傳遍全國。
蘭陵王英俊勇猛、愛兵如子、生活嚴謹,近乎完美。蘭陵王雖是皇族血脈,但因母親是一名奴婢,所以他的地位比其他的皇子們低了許多。“邙山大戰(zhàn)”后,蘭陵王成為北齊名將,但為免遭猜忌,每當戰(zhàn)事來臨,他都以有病為由堅辭不出。但其堂弟高緯繼皇位后,仍忌其功高蓋主,于公元573年用毒酒賜死了年僅30歲的蘭陵王。臨死前,他燒掉了所有別人欠他債的借據。(“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四年后,北齊被北周所滅,北齊王室成員幾乎全被**。蘭陵王英年早逝,北齊失去了軍事支柱。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亂世的殺戮之中,人心如火海,蘭陵王的美,如血中飄蕩的一縷白梅香,令人腸斷神傷。(蘭陵王墓位于今邯鄲市磁縣城南5公里處。)
藝高貌美的蘭陵王被視為戲劇臉譜的開山鼻祖,蘭陵王面具對后世戲曲人物臉部造型影響很大,有名的川劇變臉就是由此而來。《蘭陵王入陣曲》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盛行的假面舞蹈,被正式列為宮廷舞曲。唐代稱之為《大面》、《代面》,后者并載明表演者“衣紫、腰金、執(zhí)鞭也。”就是樂舞中的人頭戴威嚴兇惡的假面,身穿紫衣,腰扎金色腰帶,手執(zhí)馬鞭,翩翩起舞,摹擬“蘭陵王”上陣指揮,沖鋒陷陣,擊刺敵人的姿態(tài),歌頌英勇善戰(zhàn)的“蘭陵王”。 這個歌舞的內容,后成為唐教坊曲的詞牌名,稱為《蘭陵王》,聲調激越,宏厚古樸,悠揚動聽。隋唐時隨著中日文化的交流,此曲傳入日本,成為奈良皇家的宮廷雅樂,并在民間傳播開來。日本古代五月五賽馬節(jié)會、七月七相撲節(jié)會、射箭大賽在慶祝勝利時,都要演奏這首古曲。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為第一個節(jié)目表演獨舞。在日本奈良寺正倉院還存有一件題款為『東寺唐古樂《羅陵王》接腰』的服裝,署年為『天平勝寶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不但保存了《蘭陵王入陣曲》,還保留了歷代《蘭陵王》歌舞面具64件,最早的兩件有1211年(宋代)銘文。1956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李少春率京劇團赴日演出,觀看了《蘭陵王入陣曲》的演奏,兩個人感慨地說:“想不到中國古代的音樂舞蹈,竟在日本保留下來!” 1962年,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曾談到“南北朝蘭陵王,是高歡的孫子,也是個年輕人,很能打仗,很勇敢。有個專門歌頌他的曲子,叫《蘭陵王入陣曲》,據說這個曲子在日本還有。” 1992年9月6日,《蘭陵王入陣曲》得以回歸故里,使國人有幸在千年之后,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壯懷激烈的蘭陵舞曲。根據蘭陵王的民間傳說改編的詞牌、戲曲、影視、歌舞作品十分豐富,上海電影制片廠1995年拍攝的《蘭陵王》由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演員寧靜主演,獲得1995年美國落杉磯圣克拉里達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外語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