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70年交通巨變 全面改寫昔日落后交通面貌(2)
荔波第一公路 荔獨公路勘測
人挑馬馱 過去落后的交通面貌
大自然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給荔波帶來了如畫風景,卻也形成了交通的重重障礙。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荔波大地,山高路遠成為當時的寫照。據(jù)縣志記載:荔波縣地處黔桂邊區(qū),是九萬大山一隅,山高路險,交通閉塞。宋代至民國時期,只有陸路通往四周鄰縣。
新中國成立前的荔波不通公路,交通十分閉塞,通達四周的驛道多是崎嶇山路,有的路山巖險阻,道路羊腸,形成無數(shù)陡坡、棧道,狹窄難行,馬轎不能通行。過河靠涉渡、船渡,而私渡多,義渡少,橋梁也少。運輸靠人挑馬馱。
新中國成立以來,荔波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汗水和智慧構(gòu)筑起了一張張便捷的公路網(wǎng),架設(shè)起了一條條便民惠民的交通線。1951年冬,興工籌款修筑獨山基長至荔波方村30公里(荔波境內(nèi)12公里)的簡易公路,1952年完工,開創(chuàng)了荔波由公路行駛汽車、馬車的歷史新篇章。
自獨荔公路正式通車至荔波縣城后,經(jīng)30多年的繼續(xù)興修,至1990年止荔波境內(nèi)有縣區(qū)鄉(xiāng)公路20條422.2公里。4區(qū)1鎮(zhèn)25鄉(xiāng)76村通公路,另有村組及礦山公路100條429.5公里;有橫跨樟江的樟江大橋、南門(比吉)大橋、王蒙大橋3座鋼筋混凝土大型公路橋;有黃江、瑤瓊、方村、大七孔等料石、塊石中型公路橋;有水春、福利、花堤、拉香、巴乃、板麥等鋼絲鎖大橋;有朝陽、巴固(駕歐)、洞莪等座低水位漫水橋和江河渡口,天塹變通途。金茂鐵路煤礦專用支線直達立化鄉(xiāng)更班,在荔波縣境內(nèi)27公里路段有肯甫、平寨兩個火車站。每年從鐵路運輸出境的原煤達70至80萬噸。荔波昔日交通運輸落后的狀況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