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夏至三庚一庚是幾天?
2019-06-21 14:08:33來源:四海網(wǎng)綜合
夏至是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中夏季節(jié)氣中的第四個節(jié)氣,代表著已經(jīng)深入夏季,天氣越來越熱,雨水也逐漸增多。在古代有“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的說法,那么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夏至三庚一庚是幾天?一起來了解一下。
夏至三庚一庚是多少天:10天
所謂“庚日”是人們用天干、地支來紀日的方法,跟天干地支紀年法類似,“庚”是10個天干中的一個,以庚為開頭的日期即為“庚日”,例如庚寅日,跟下一個“庚日”正好相差10天。
“三伏”,它由來已久,這要追溯到秦漢時期,我國從公元前七七六年至今,流行“干支紀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jié)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漢時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火克金(金怕火燒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規(guī)定從夏至日(陽歷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后第三庚日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陽歷八月七日或八日)后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天)。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guī)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歷的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
“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就是民間推算“入伏”的一句經(jīng)驗俗語,意思是說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即為入伏。此外還規(guī)定,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頭伏、末伏都是十天,中伏的時間不固定,也有一中伏是20天的。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用戶zhaoyi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nèi)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nèi)容可能未經(jīng)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