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首頁

祝融號火星車著陸10大問題詳解 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跡

2021-05-15 13:14:00來源:四海網綜合

  問題四:著陸期間,祝融號到底經歷了什么?

  在最終確認開始著陸指令后,著陸巡視組合體會與環(huán)繞器分離,開啟獨立著陸之旅。期間姿態(tài)控制發(fā)動機工作,嚴格控制著陸軌跡角度與方向。如果沖進火星的角度過大就會超過隔熱層能忍受的極限,如果過小任務就會像打水漂一般滑入深空。

  沖入火星大氣后,5千米/秒級別的速度依然導致稀薄的大氣沖擊和摩擦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和熱量,足以融化大部分金屬。通過隔熱大底和多種散熱手段,著陸巡視組合體的溫度依然能保持常溫。期間速度驟降到數百米/秒,巨大的降落傘在火星上空約10千米的高度打開。

  隨著速度的迅速降低,已經被燒蝕得不成樣子的隔熱大底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對這一功臣的“回報”是:它將被拋離并直接脫落在火星表面。此時,暴露出來的底部雷達和工程相機等立即開始急速工作,緊盯目標著陸區(qū)域,分析與預計的匹配程度,讓控制導航計算機快速解算最佳著陸方案。初步選定期間,速度已經降至100米/秒以內,降落傘功成身退,此時才是大戲上演的時刻。

  著陸巡視組合體依靠底部強大的反沖火箭工作開始減速,各種傳感器進一步仔細檢查地面情況,避免亂石堆、斜坡、溝谷的特殊地貌,找尋最佳著陸角度和姿勢。隨著速度進一步降低至懸停避障狀態(tài),著陸巡視組合體近距離火星表面數米高。最后階段火箭停止工作,盡力減少火箭工作揚起沙塵等因素對它們的影響,著陸巡視組合體成功降落火星表面。

  眾多復雜的動作,猶如在火星獨自“刀尖上起舞”,稍有不慎便會任務失敗,難度可想而知,了不起的成就!

  問題五:祝融號怎么獲取能量?

  祝融號是天問一號全程呵護的“掌上明珠”。在飛行、環(huán)繞和著陸期間,環(huán)繞器和著陸器全程為它保駕護航,提供重要的通信、能量和動力服務。但是抵達火星表面后,著陸器將放出導軌,祝融號必須開機,在經歷數天能量積累后,最終走出“溫室”、依靠自身能力獨立生存。

  祝融號依靠太陽能進行工作。由于火星距離太陽更遠,這里的太陽能密度僅為地球附近的4成左右,對太陽能帆板收集能量的要求極高。它使用了4片巨大的由三結砷化鎵構成的“蝴蝶型”太陽能電池陣列,確保足夠能量供應。同時,火星上動輒有大規(guī)模的沙塵暴,會對太陽能收集效率產生巨大影響,甚至直接影響火星車工作壽命。通過防塵涂層技術,祝融號表面的抗沙塵能力大幅提高。但對于曠日持久的全球沙塵暴,則只能是“我打不起,但躲得起”,進入休眠狀態(tài),先躲過“風頭”再說。

  火星表面空氣極其稀薄,保溫效應有限,直接導致晝夜溫差過大,白天可達20攝氏度、夜晚卻能低于零下100攝氏度,這對于不少儀器將是巨大挑戰(zhàn)。一方面,祝融號必須在夜晚“熄火”休眠;另一方面,它也采用了納米級氣凝膠和正十一烷集熱窗等溫控技術,確保安全無虞度過漫漫長夜。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用戶yanfa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站收錄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文圖內容如存在錯誤或侵害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本站承諾2小時內完成處置反饋工作。
祝融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