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wǎng)首頁

拼多多刷單調查 官方數(shù)據(jù)造假問題嚴重

2019-04-29 16:32:06來源:新浪網(wǎng)

  刷單背后的GMV饑渴

  自3月13日公布2018年財報以來,不到一個月里,拼多多的股價已經(jīng)跌去了三成。

  2018年第四季度,拼多多的市場營銷開支高達60.24億,但總營收僅有56.539億,這意味著,拼多多每砸一塊錢,獲得的營收不過9毛4。

  這還是客氣的算法。拼多多的營業(yè)收入,絕大部分來源于在線市場服務收入,小部分來源于交易服務收入。所謂“交易服務收入”,主要用于支付商家給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支付處理費,說白了,左手進右手就要出。

  拼多多真正的收入來源,其實只有主要由廣告和罰款構成的“在線市場服務收入”。而2018年四季度,拼多多的在線市場服務收入僅有50億。換句話說,拼多多在外面打廣告花了60億,商家在拼多多上打廣告給了50億,單這一項一進一出,就是10個億的凈虧損。

  投入和產(chǎn)出的不成比例,讓資本市場敏銳地注意到拼多多的一個指標——變現(xiàn)率(take rate)。從2018年年中以來,拼多多的變現(xiàn)率節(jié)節(jié)走低,四季度達到2.76%的低點。

  所謂“變現(xiàn)率”,就是營業(yè)收入和GMV(交易額)之間的比例,是衡量電商運營能力和盈利能力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指標。

  一般而言,當一家公司的商業(yè)模式和競爭格局沒有明顯變化時,變現(xiàn)率應該相對穩(wěn)定。當然,隨著營銷大促等活動的進行,商家廣告投放意愿強化,變現(xiàn)率會出現(xiàn)明顯的沖高。

  所以,變現(xiàn)率低點出現(xiàn)在四季度很不尋常。因為四季度有拼多多周年慶、雙11、雙12三個大促,商家的廣告投放意愿應該最高。

  拼多多官方的解釋是,對商家的補貼變多。然而36氪《智氪研究》援引一位匿名資本市場人士對大量商家的調研指出:拼多多并沒有特別大力度的新補貼政策。

  在正常情況下,廣告投放需求會和GMV成正比。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變現(xiàn)率的異常走低,原因可能只有一個——刷單。

  拼多多刷單之所以暢行無阻,原因也在這里。刷單的商家多是低端的商戶。對拼多多而言,它們雖然貢獻不了廣告收入,但通過刷單為平臺貢獻GMV和交易服務收入,滿足了拼多多的GMV增長饑渴。

  2018年四季度,拼多多GMV的環(huán)比增幅為73%,但交易服務收入同期增長幅度僅為48.5%,而在2017年,交易服務收入的環(huán)比增幅和GMV增幅是基本相同的。這讓拼多多的GMV更加值得懷疑。

  拼多多從來從來不公布自己的單季度GMV。相較于其他電商企業(yè)按季度披露GMV及相應的GMV同比、環(huán)比增速,拼多多的GMV披露口徑是“過去12個月的GMV”。

  36氪資深分析師劉一鳴在《拼多多的數(shù)字游戲》一文中指出,通過這種滾動計算可以放大增速,“能夠把早期的高速增長盡可能的往后移,其同比增速會遠大于單季度GMV的同比增速。”

  即便如此,根據(jù)拼多多的“12個月GMV同比增長”,最新一個季度的增長率較單季度的增長率數(shù)值高出70%以上。2018年四季度,拼多多連續(xù)進行“周年慶”“雙11”“雙12”三個大促,相較于2017年的相對低基數(shù),GMV同比增長也已首度跌至200%以下。

  資本市場對于拼多多的估值來源于其增長潛力,一旦增速減緩,市值就會回調。盡一切辦法維系其GMV增速甚至不惜放任GMV注水,正是拼多多刷單行業(yè)如此火爆并不斷升級的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刷單成為平臺、商家和刷單公司共同的大生意。

  虎嗅網(wǎng)曾刊發(fā)《拼多多原形畢露》一文中分析,審計師實際上難以核查拼多多的GMV:“采用平臺模式的電商,第三方賣家有刷單蒙騙消費者的動機,而平臺也有刷單蒙騙投資人的動機。就好比學生想作弊,監(jiān)考的又是任課老師,獎金與學生成績掛鉤,考場‘全封閉’,外人無法‘窺探’……這樣考出的成績價值為零。”

  (應商家要求,張東強與李曉明為化名)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