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保質期食品賣出“白菜價” “撿漏”有沒有風險呢?
很多人在逛超市買買買的時候都注意到,一些商超的柜臺上寫著“臨期食品打折降價”。從新鮮蔬菜到雞蛋牛奶,貨品一應俱全;從第二件半價到買一贈一的“捆綁銷售”,促銷力度更是動人心弦。但是,我們的疑問也隨之而來:到底什么樣的食品才是“臨期”呢?對于這些打折銷售甚至是白菜價的食品,消費者在“撿漏”的時候有沒有風險呢?臨期食品能否放心買?安心吃?
何為臨期食品?如何界定“臨期”?
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nèi)的食品。2012年1月27日,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發(fā)文明確要求,食品經(jīng)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說,到了保質期臨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顧客并單獨出售。
那么,具體來講,食品的臨界期到底有幾天?這還要分情況。
標注保質期1年或更長的,臨界期為到期前45天,比如常見的罐頭、糖果、餅干等食品;
標注保質期6個月到不足1年的,臨界期為到期前20天,比如我們經(jīng)常囤貨的方便面、無菌包裝的牛奶、果汁之類的食品;
標注保質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臨界期為到期前15天,這一類就是常見的真空包裝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飯等;
標注保質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臨界期為到期前10天,這主要是一些滅菌包裝的肉食品、鮮雞蛋等;
標注保質期更短一些的,在16天到不足30天的,臨界期為到期前5天,像酸奶、點心等;
最后一類,標注更短保質期,比如少于15天的,臨界期為到期前 1-4天,例如新鮮牛奶、現(xiàn)做現(xiàn)賣的主食、未滅菌的熟食、未滅菌盒裝豆制品等等。
保質期和賞味期有何區(qū)別?
買食品的時候看保質期,可以說是個常規(guī)操作。不過,隨著現(xiàn)在商品的多元化,很多人在購買一些海外食品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賞味期”這三個字印在外包裝上。那么過了“賞味期”的食品,算不算臨期食品呢?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范志紅:保質期,其實是一個界定法律責任的概念,就是說在保質期的范圍之內(nèi),食品的生產(chǎn)者要為食品的基本品質和食品安全負責,到了期限以后就不負責了。賞味期是日本的一個標注方法,它主要考慮的是口味品質能夠達到產(chǎn)品的標準的規(guī)定要求,過期之后口味品質就不保證了,但是這里其實并沒有說過了期以后這個東西一定就不能吃了,食品安全就不保證了。對于我們國家而言,我們是既考慮到它的口味的品質,也考慮到它的食品安全的責任。其實對于很多食品而言,特別是那些長貨架期的食品而言,這個保質期都是有一定富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