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美男子蘭陵王高長恭的生平記事(13)
北齊王朝雖然短命,六個皇帝也多是荒淫無度,可個個都是流行文化的高手,“尤好歌舞”。這一方面與民族性情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夜夜笙歌,娛樂至上的心態(tài)有關,從而造就出極度繁榮的娛樂文化,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俳優(yōu)戲了。當時的俳優(yōu)不但能合歌舞,而且可以表演故事,已經有了戲曲的雛形。根據合理的猜想,《蘭陵王入陣曲》后被俳優(yōu)改編成皇室舞蹈時,肯定是煞費苦心。按照當時后宮造一條珍珠裙,也要“所費巨萬”的豪奢之風,排演這樣一出“主旋律”的大戲,自然也是精益求精。戲中蘭陵王的扮相,是“衣紫、腰金、執(zhí)鞭”,可見裝飾之華麗。
同樣流淌著鮮卑族血液的唐朝,后來完全繼承了北齊的俳優(yōu)文化。其中,以創(chuàng)立教坊的唐玄宗最為癡迷,貢獻也最為突出。《舊唐書•音樂志》稱:“歌舞戲有《大面》、《缽頭》、《踏謠娘》、《窟壘子》等戲,玄宗以其非正聲,置教坊于禁中以處之。”也就是說,這些多是緣自北齊的歌舞戲,“戲弄”的娛樂色彩太重,無法當作正統(tǒng)的雅樂、宴樂、法樂等“正聲”,可唐玄宗又是喜歡不得了,那就干脆設個教坊,專心用來表演散樂百戲。
在艷麗的脂粉香氣中,被徹底娛樂化的《蘭陵王入陣曲》也漸漸褪去武曲的本色,漸變?yōu)?ldquo;軟舞”。到了南宋時期,又演變?yōu)闃犯泼,稱之《蘭陵王慢》,有越調和大石調之分。用越調演唱時,分三段,二十四拍,毛開在《樵隱筆錄》里說“至末段,聲猶激越”,還有“遺聲”可尋。而大石調演唱的《蘭陵王慢》,則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雞漫志》的說法,已經“殊非舊曲”,早與悲壯激烈的戰(zhàn)場節(jié)奏無關了。
幸運的是,唐時傳入日本的《蘭陵王入陣曲》倒是保留了幾份真實的原貌。和唐玄宗一樣,日本人也非常喜愛蘭陵舞曲,而且要寬容得多,引入日本后,視為正統(tǒng)的雅樂。另外,由于對于引入的盛唐藝術非常敬仰,也格外珍視,日本對其保留和傳承,有著一套十分嚴格的“襲名”與“秘傳”制度,我們也有幸在千年之后,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壯懷激烈的蘭陵舞曲。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992年,時值《蘭陵王入陣曲》誕生1428周年,日本雅樂團訪問磁縣,到蘭陵王墓地參拜、 供奉演出了著名的《蘭陵王入陣曲》。除卻穆重的音樂和精美的服飾外,最吸引人的便是那張頭頂飾有辟邪神獸,高鼻深目,表情兇狠的華麗面具了。